当前位置:首页 > 廉政广角

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吴时来:躬身为民 初心不改

来源:广西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:2021-06-30 09:17

吴时来(1527—1590年),字惟修,号悟斋,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街村人。1549年乡试中举。四年后中进士,任松江府推官。1560年为严嵩诽谤,谪戍横州(今广西横县)十年。其岳父和老父先后去探望,都因瘴疠死于横州。吴时来在横州淡然无怨,闲读群书,建悟斋书院,朝夕讲学,培养人才,开拓当地文化。1567年回京任工部给事中,后任湖广按察副使,刑、吏二部侍郎、左都御时。

 

明朝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横州驯象卫来了一位特别的卫卒。说他特别,是因为他的长相和个子并不像一个来服役打仗的卫卒,倒像一个诗人骚客,身体羸弱,但他双目有神,满面书卷气,好像阅尽人间沧桑却毫无倦意的慈祥长者。他在一干家属的陪同下刚到横州落脚不久,驯象卫指挥范儒、横州知州高仕楠、横州士绅如曾任广东雷州司马的陆舜臣等地方知名贤达,纷纷登门拜访,对他恭敬有加,街坊群众对此颇感好奇。

 

原来那位特别的卫卒大名叫吴时来,据说他七岁便能吟诗作对,被称作神童。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乡试中举,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中进士,曾任松江府推官、刑部给事中,因为弹劾严嵩被谪戍到横州来充军的。跟他一起反对严嵩的还有另外两人,其中张翀被谪戍贵州都匀卫,董传策被谪广西邕州。

 

驯象卫,是明朝设置的专门捕捉大象、驯服大象、组建象阵兼戍守地方的军事机关。因捕捉大象很危险,朝廷就把一部分被谪戍者连同家属充军到驯象卫。驯象卫初设思明府(今宁明),后迁南宁府,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移至横州。卫卒家属集中安置在州城内一条街,人称“充军街”,卫卒则在卫所值守。

 

因为战争在一个时期内是打不起来了,此时横州驯象卫已经没有多少大象,训练也没那么紧张。西南地区的土司象阵,已经衰落,朝廷还保留驯象卫,只是作为一种战略威慑而已。

 

吴时来可以腾出很多时间四处考察地理,访问民俗。他很快了解到,横州的农民自古以来就种植水稻。这里水系发达,气候炎热,低洼平地划分田块挖筑土埂蓄水以后,非常适合水稻生长。但是以朗宁郡(当时邕州辖郡沿袭唐称)为线东西划分,郎宁郡以西以北方向水位低下,石山拔地而起,土坡地带资源广阔却不便引水造田。而且由于人口稀少,许多土地荒芜,十分可惜。

 

如何开化边地,成了吴时来日思夜想的问题。经过考察,他发现当地农民生产力低下,是因为劳动人口少、生产技术差。而技术差是因为文化落后无法接受先进技术,人口少是因为粮食不充足。粮食不充足的根源在于品种单一,品种单一是因为农业知识和技术缺乏。

 

他写了一封家书传到老家。他的岳父和父亲根据他的要求准备了几大骡车的麦种,向广西进发了。

 

春暖花开时节,吴时来的岳父和父亲押送的麦种终于到达横州。因为当时广西气候恶劣,而且一路上为了防备盗贼打劫,两位老人殚精竭虑,感染了严重的风寒。到横州住下不久,由于无法习惯当地的水土,结果双双病故。

 

吴时来发誓要彻底改变这里的生存环境。

 

一天,吴时来对驯象卫指挥范儒说:“我看见横州虽然土地宽广,但百姓仍年年青黄不接,糊口都难,哪里还有余粮支持我们?我们驻守这里,若不想方设法帮助边民扩大生产,如何能够长久?”

 

范儒问他有何设想。他说他需要一块试验田,北麦南植,做一个实验。范儒大笑,说你也太异想天开了吧,南方气候湿热,小麦虽偶有种植,但那都是大户人家拿来当花草种植观赏的,能否大规模推广且不说,此地农民积习难化,哪能配合大人做实验?但吴时来坚定地说,小麦和水稻原本同科,只要培育得好是可以生长的,至于种植技术,由他负责示范推广。

 

范儒有些心动了,把情况告诉州官高仕楠。高仕楠高兴地说:“我来横州做官,所思所虑,就是如何发展经济和兴教化民。吴君既愿为我分担忧虑,我哪有不赞成之理?”当下特准他另寻地方安家。

 

九月,吴时来和家人来到城西郊临江一带,披荆斩棘,开发一座叫乌石岭(今横县公路局宿舍区)的小山丘,并在岭上建造了一座房子。

 

安顿家人后,吴时来和他的儿子在附近开垦几块地作种麦示范田。知州高仕楠叫当地几个里长来看如何平整田地,如何浸泡麦种,如何播种。里长们都说好,但回去后却没人再来咨询。吴时来觉得奇怪。

 

一天,一个老农带着儿子来看吴时来讲小麦播种,听完后欲言又止。经吴时来再三询问,老农才说出缘由。原来老农家里十分贫困,买不起种子。吴时来顿时知道是自己没有交代清楚,他说:“大家每年种下的那点水稻根本不够口粮,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,看到乡亲们采摘野菜果腹我很心痛。教会大家种小麦一直是我吴某人的心愿,凡是想种的,种子全部免费赠送。等你们收割后再照种子斤数还我,我再赠送给别人。种不成功或者收成不好,种子就不用还了。”说罢,叫儿子送给老农几斤麦种。一传十,十传百,许多农民也来咨询要种子。吴时来耐心地一一讲解,并赠送小麦种子。很快,带来的麦种就送完了。

 

但是春天种下去的麦子刚刚抽芽,就被霜冻打坏了。夏天种下去的麦子刚长成青苗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又把麦地给冲毁了。农民们白费功夫,几乎失去了信心。

 

吴时来没有气馁罢休。他仔细研究气候,不断跟乡亲们讲解种植小麦的要领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。第二年春天,吴时来又派人从老家带回来许多麦种,赠送给更多的农民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到了第三年夏天,站在乌石岭高处,吴时来看见附近的村子都有人种上了小麦。当年秋后,附近农民迎来小麦丰收,春季稻米青黄不接的情况终于得到缓解。许多农户开始学吃面食,他们跟吴时来学习编制蒸笼,制作馒头。驯象卫来征粮的时候,大家争先恐后缴纳新麦,北方的士兵终于吃到了久违的家乡食物。

 

俗话说,衣食足而知荣辱,仓廪实而知礼节。吴时来花了几年时间,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横州当地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。但想要边疆百姓从根本上摆脱贫困,还得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。

 

在吴时来初到横州的时候,他就发出招生启事,联合当地官员,选拔聪敏的少年入门读书练字,学经修习。许多好学子弟和贫寒人家的孩子踊跃报名。为帮助他们读书,吴时来在乌石岭自己住处附近建造了一栋书院,取名乌石书院,自任主讲,还申请官府的帮助,自费在鹤斗、平朗、六哨等村购置田地,出租给当地人种粮食,每年收租谷、粮米二百七十五石多。耕读的风气在横州逐渐普及,他身体力行朝夕讲学,门下学子慢慢多了起来。经过四年栽培,第一期学生准备毕业了。

 

1561年初秋,乌石书院诸多门生准备出发前往省城参加秋试,临行前吴时来召集所有学子开动员会,他在动员大会上发表毕业赠言。他说,大家此去必定有人中榜考上举人从此步入仕途,不马上当官的话还能继续北上考状元进士,当然也肯定会有人落榜失意回家。我们读书人的志向,是要学习和发扬文化道义,做了官,兼济天下,落榜了,要潜心学问,造福众生,也算是天下的先达。

 
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,严嵩最终倒台。隆庆元年(1567年)吴时来被召回京城,官复原职。动身回京前夕,吴时来召集他的23个学生,把房舍和田地交给他们,嘱咐他们好好照管,莫荒废学业。

 

七年间,吴时来在横州读书讲学,为横州培养人才,这些人才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,横州一时人才辈出、文化繁荣。

 

点睛之笔: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道: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”这是心怀天下、情系百姓的高尚品格。明朝嘉靖年间的吴时来,无论主政松江,还是进入朝廷担任朝臣,或被发配边疆充军,均能做到为社稷担忧、为百姓着想。被贬横州期间,更是身体力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,促使耕读之风在当地盛行。他在广西横县留下的业绩,至今仍为人所传颂。(《南宁古代清官廉吏》)